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后的主要任務,是有計劃、有組織地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到工人階級中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促進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進一步作好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北京共產主義組織的報告(1921年7月)》指出,在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后,“我們面臨著需要立即著手解決的兩個問題:第一,怎樣使工人和貧民階級對政治感興趣,怎樣用暴動精神教育他們,怎樣組織他們和促使群眾從事革命工作;第二,怎樣打消他們想成為學者并進入知識界的念頭,促使他們參加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怎樣使他們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
> 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深入開展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活動。在這方面,他們以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為支撐,以“亢慕義齋” 為中心,積極擴充、譯介馬克思主義的文獻和資料,研究、討論有關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的各種問題,工作很有成效。據羅章龍回憶,世界上最早介紹十月革命的著作,美國人瑞德·亨利寫的《震撼世界的十日》,就是他們翻譯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會員李梅羹還曾翻譯德文本《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并油印發行過。 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亢慕義齋”原址就在景山東街馬神廟公主府當時北京大學第二院一側之西齋里。據《北京大學日刊》(1922年6月16日)的記載,當時該會藏有馬克思主義的英文書籍40余種,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哲學的貧困》《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蘭西內戰》《雇傭勞動與資本》,列寧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和《無產階級革命》等;中文的馬克思主義書籍有20余種,其中包括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以及惲代英譯的《階級爭斗》、李漢俊譯的《馬克思資本論入門》、李達譯的《馬克思經濟學》等。 今天,北京大學圖書館仍然保存著六十多年前蓋有“亢慕義齋圖書”篆章的馬列主義經典文獻。這些著作的出版,為中國的先進分子比較系統地了解馬克思主義創造了條件。
> 本文選自《北京大學與中國共產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第三章,北京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