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辦人民滿意的民辦高校
發布日期:2013-06-28
鏈接地址:http://epaper.anhuinews.com/files/ahrb/20130628/index.htm
原文如下:
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辦人民滿意的民辦高校
——安徽新華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取得實效
一部由在校師生和相關單位合作完成的原創動畫片被國家廣電總局推薦為優秀國產動畫片;電子商務學生將所學專業與實踐相結合,邊學邊開網店,學生每日營業額最高達4000元;一名專科生在校期間發表了11篇優質學術論文……
也許你不會想到,創造這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成績的學生,都來自于一所創辦僅十來年的學校——安徽新華學院。
安徽新華學院坐落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歷史名城安徽省省會合肥,創辦于2000年,是一所占地1500畝、在校生20000多人、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民辦本科院校。十三年來,他們艱苦創業,百折不撓,始終把“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建設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作為發展目標,學校積極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以需求謀發展,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
學校領導班子始終把培養應用型高質量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作為辦學的第一要務。他們根據安徽省提出重點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能源、原材料、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文化、旅游、現代物流八大產業和合肥市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動漫基地的產業發展目標,充分整合新華集團內部IT教育、新華地產、金融、物流等產業優勢,大膽進行學科專業調整,著力打造信息與通信工程、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動畫等重點學科,逐步形成了與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與新華集團產業布局密切相關的優勢特色學科專業群。
目前,學校根據地方經濟建設需要,以市場為導向,設立了42個本科專業、30個專科專業,其中有8個省級特色專業,基本形成了以工學為主,經、管、文、理、醫、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結構體系。
2012年,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科教評價網、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聯合發布了 《新辦本科院校專業評價分析報告》,《報告》中安徽新華學院專業綜合競爭能力在全國新辦本科院校專業排行榜中排名第三,在全國民辦本科院校中位居第一。
二、以創新求發展,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學校領導班子認為,要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就必須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經過多年的探索,安徽新華學院積極構建了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校所企、學研產、教科服”融合的“三三制”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按照“基礎知識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培養規格,數次修訂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逐步構建了“三平臺、六模塊”的課程體系(通識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職業生涯教育平臺;公共基礎課、素質教育拓展課、生涯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打造了“一主線、四層次、五平臺、八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實踐能力訓練為主線;公共實踐、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創新實踐四個層次;實驗實訓、實習實訓、科技創新、創業就業和社會實踐五個平臺;素質訓練、實驗教學、實習教學、實訓教學、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應用與創新和社會實踐八個模塊)。突出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大實踐教學比例,使經管文類專業實踐教學學分不低于總學分的30%,理工類專業不低于40%。
安徽新華學院圍繞人才培養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已經成果初顯。該校的動漫學院在動畫專業低年級教學中,將企業項目帶進課堂,圍繞項目開展理論與實踐教學;在高年級教學中,將學校教學嵌入動漫企業生產制作過程,在項目制作中學習和實訓。這種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2010年以來,動畫專業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與動漫企業合作開發了動畫片15部;其中,與合肥橡樹動畫公司聯合開發制作的26集原創動畫片《橡樹餐廳》被廣電總局推薦為2012年度優秀國產動畫片(全國獲同批次推薦的19部作品中,安徽省僅有2部)。 2010年、2012年,在安徽省第一屆、第二屆動漫作品大賽中,該校學生連續獲得5個金獎。
學校扎實推進應用型課程建設與改革,出臺了進一步加強應用型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意見,明確了應用型課程改革的總體方向和具體任務,提出了“面向專業的公共課改革工程”、“模塊化課程群建設工程”和“面向行業和地方的特色課程開發工程”三大課改工程;制訂了“課程改革三年行動計劃”,以課程考核改革為切入點,引導并推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改革,并及時將改革成果固化為自編教材,開發優質的教學資源。 2010年以來,學校立項建設的精品課程28門,教改課程有32門,特色課程近30門,自編應用型教材20多部。
此外,學校還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進行了改革,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多元化的質量觀,建立了以“能力”為導向的質量評價體系和以能力為中心的考核體系,改變“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傳統做法,依據教學計劃和教學質量標準,對學生從必備知識、應用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和評價。如思政課的期末考試采取部分優秀學生面試考核的方法,注重理論知識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1級電子商務“創業試點班”,將教學活動與學生創業活動緊密融合,指導兩個班94名學生開設自己的網店,其事跡先后被中國青年報、新華網、鳳凰網、人民網、安徽電視臺、新安晚報等媒體廣泛報道。
學校在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的同時,還廣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 2009年,學校“民辦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模式探索”獲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12年,“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研究”分別獲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三等獎。
三、以人才強發展,強化“雙能”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能”師資隊伍是保證學校長遠發展的根本。學校始終堅持“人才興校”和“人才強校”戰略,先后出臺了《安徽新華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安徽新華學院 “雙能師資培養工程”實施方案》等10余項制度,緊緊圍繞人才引進、培養、管理、使用四個方面,努力建設一支高質量、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學校充分利用合肥行業分布廣和科教名城的區位優勢,以具有較強實踐經驗的人才為重點,積極從企業、行業、科研機構以及高校中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學校以產學合作為橋梁,聘請資深工程師兼課或現場講課,共同開展課程和教材建設,建立并完善了專業課程“聯合講授制”、實習實訓“雙輔導制”、畢業設計“雙導師制”、學習效果“雙評價制”。近年來,學校共引進碩士以上學位教師300余人,企業高工100余名,聘請其他高校教師300余名,初步建立了一支由在校教師、企業工程師、設計師組成的,優勢互補、“校企雙向融合”的雙能型師資隊伍。
學校成立了教師教學能力發展中心,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近年來,學校把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加大師資隊伍培養經費投入,建立了師資隊伍的分級培養體系和跟蹤培養機制,實施了“雙能師資培養工程”、“碩士化工程”、“博士團隊建設計劃”和“訪問學者計劃”,以及青年教師導師制等各種培養措施,加大了教學名師、教壇新秀及教學團隊建設力度,充分發揮教學名師和中青年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近三年,學校資助培養了60多名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在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學校還進一步推進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教師隊伍建設的激勵機制。學校在青年教師培養上的一系列努力取得明顯成果,青年教師中碩士以上教師比例2012年達90%。
學校建立了以“能力”為導向的評教制度,積極引導教師提升自己的“雙能素質”。在對教師的評價中突出其“雙能素質”的考核。既考核教師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包括教學能力(主要通過教學效果反映)、應用型課程建設能力(通過應用型課程開發與建設結果反映)、在某行業領域的任職資格能力、應用型教學研究與改革能力等,又考核其產學研合作能力,也即將專業知識應用或轉化為行業企業生產力的能力。近三年來,學校共有235名專職教師深入企業進行3個月以上的實踐鍛煉;190余名教師獲得各種高級職業資格證書;200余名教師主持或主要參與了與地方行業企業合作的產學研橫向項目;有10余名教師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四、以融合促發展,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推動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舉措,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是提升學生應用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安徽新華學院逐步完善產學研合作教育機制,成立了“安徽新華學院產學研合作教育工作委員會”,明確了相關單位的職責分工,在各專業中建立了由行業企業人員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具體協調各專業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學校還出臺了《安徽新華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意見》,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意義、學校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總體思路與目標、主要內容和任務、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詳細闡述,有效地促進了各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開展。
學校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內容也在不斷深化和延伸。由最初的學校聯系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解決學生實習問題,延伸到專業建設的各個領域和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從校企共建實習基地,到共建實驗室、共建研究所、共同開發課程、共同編寫教材,共建專業;從企業接收并指導學生實習,到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并走進課堂,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一步一個腳印,將校企合作不斷推向前進。學校進一步加大了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的力度,還引進企業進駐校園共建實驗室,在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截至2012年底,共引入企業資金500余萬元,共建實驗室30余個,實習實訓基地110余個,有力支撐了實踐教學的開展。在學生實踐過程中,實行學校教師、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雙輔導制,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建立新型的“學徒關系”,實現專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解決“學非企業所需、用非學校所教”的矛盾。
學校與華三通信合作共建實驗室,并成立“新華—華三H3C網絡學院”,為社會培訓網絡工程師;與華為·訊方科技公司聯合共建了安徽省高校目前最先進的現代通信實驗實訓中心(省級示范實驗實訓中心),并向社會開放;與科大訊飛合作成立IT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為社會培養IT服務外包人才;與合肥動漫原創產業園內的知名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聯合培養應用型的動漫研發與經營管理人才。與科大訊飛、大唐移動等知名企業合作共建華科電子創新研究所、建筑設計研究院、數字動畫研究所、信息系統軟件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在信號傳遞與信號處理、高層建筑安全、三維動畫、IT服務外包的軟件工程應用等研究領域集聚了一批高層次學術人才,開展了一系列應用性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三年,這四個重點學科承擔的橫向科研項目共41項,獲得研究專利3項。學校還派遣教師到安徽華科智能、東華工程等22家企業擔任技術工作,和企業一起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信息對接、人員對接、智力對接和資源設備對接,為地方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
近三年,新華學子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近20項;在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飛思卡爾智能汽車大賽、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機器人大賽等各類國家級、省市級競賽中,獲得市級以上各類獎項447項,其中國家級16項,省級246項,且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 2012年,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安徽賽區中,該校學生榮獲2個一等獎;2011年、2012年,新華學子連續兩年參加“安徽省大學生職業規劃設計大賽暨大學生創業大賽”,均獲得2個金獎(全省每年僅10枚金獎)。2009級計算機控制技術專業陸一南同學在校期間發表論文11篇,其中,二類以上5篇;獲得實用發明專利1項。
新華學子良好的專業素質和應用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歷屆畢業生就業率均達到95%以上。學校先后7次榮獲“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009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2008—2009年度安徽省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0年獲評教育部“2009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工作典型經驗高校”。 2011年、2012年,學校連續獲評“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
- 上一篇:安徽日報:微電影獻禮畢業季
- 下一篇:新安晚報:堅持質量立校 緊抓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