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手冊
發布日期:2013-03-05
一、序
冬春交替之際,人體內部系統還來不及適應氣候變化,加之初春天氣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大,人體免疫系統來不及調節、適應外界變化,病毒、細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較冬季趨于活躍,就容易患??;春天許多人到野外踏春,領略春的氣息,欣賞各色迎春的花,但伴隨四處飛揚的花粉,也可能引起對花粉有過敏體質的人致病。春季開學,容易使病原在狹小空間里相互傳播,春天是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許多傳染病同時又能引起其他較危重的并發癥。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炎、風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等.此類疾病的主要特點有:可通過空氣、短距離飛沫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徑傳播。急性起病,以發熱為首發癥狀,可伴有頭痛、全身關節酸痛、結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癥狀.大學里學生聚集,個人生活習慣各異,所以春季校園也是傳染病高發的區域。
在此安徽新華學院學生工作處制作宣傳知識手冊,幫助同學們認識春季傳染病的種類、病癥及預防措施。知識手冊內容主要涉及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炎、風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紅熱等主要春季流行性疾病。希望學生能夠認真學習,做好春季傳染病預防工作。
二、春季傳染病預防之流行性(含甲流)感冒
(一)什么是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能加重潛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繼發細菌性肺炎或原發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種慢性病或者體質虛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現嚴重并發癥,病死率較高。
(二)臨床表現
流行性感冒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腸胃不適,早期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鑒別診斷困難。
(三)傳染途徑
病菌存在于鼻咽腔分泌物中,通過咳嗽、打噴嚏、唾液等飛沫傳播。
(四)預防措施
1.加強疫情檢測,及時了解疫情動態,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防疫情蔓延。發現自己身體不適,及時就診,早發現早治療。
2.流感流行期間暫停班級、社團集體外出活動,暫不探親訪友,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動,出門戴口罩。公共場所加強通風,宿舍噴灑漂白粉液消毒。還可用中藥預防,如口服板蘭根、柴胡、大青葉合劑和新研制的其它中藥制劑,都具有有一定效果,也可以吃點大蒜、喝點姜湯,也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3.流感病毒侵入機體以后是否引起發病,主要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營養不良和過度勞累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特別容易遭受各種病原體(包括流感病毒)的侵襲,因此平時要保持營養均衡和避免過度勞累,這是預防流感的基礎措施。
4.對流感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是加強護理(發病后臥床休息,多飲水,進食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
三、春季傳染病預防之流行性腦炎
(一)什么是流行性腦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又稱流行性腦炎。它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較強。在2003年全國上半年按規定報告的27種法定管理傳染病中占重要地位:死亡數、病死率均占第6位,僅次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二)臨床表現
發熱、頭痛、嘔吐是流腦三大主要癥狀。流腦一般發于春季,發病時往往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皮膚出血(一塊一塊或一點一點)等癥狀。
(三)傳染途徑
該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流腦病菌存在于鼻咽腔分泌物中,通過咳嗽、打噴嚏等飛沫傳播,免疫力弱,病菌就可能進入血液循環,在血液中繁殖形成敗血癥,進一步隨血流侵犯腦組織和脊髓外的被膜,引發腦脊髓膜炎。
(四)預防措施
1.注意清掃周圍環境和宿舍教室衛生,注意通風換氣,勤曬衣被,可以預防此病傳播。
2.加強體育鍛煉和營養,增強體質。
3.努力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就近住院治療病人。
4.一旦發現流腦流行,應勸阻大型集會,若在學校發生流腦暴發,應及時上報,督促感染學生治療。視情況可暫停上課。并對學生和職工進行應急接種Nm菌苗,但必須嚴格掌握菌苗接種的禁忌癥。
四、春季傳染病預防之風疹
(一)什么是風疹
風疹又稱“風痧”,痧子等 。是兒童常見的一種呼吸道傳染病。由于風疹的疹子來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陣風似的,“風疹”也因此得名。風疹由風疹病毒引起,病毒存在于出疹前5~7天病兒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易找到。一次得病,可終身免疫,很少再次患病。
(二)臨床癥狀
風疹從接觸感染到癥狀出現,要經過14~21天。病初1~2天癥狀很輕,可有低熱或中度發熱,輕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發紅等輕度上呼吸道癥狀。病人口腔粘膜光滑,無充血及粘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結腫大,伴輕度壓痛。通常于發熱1~2天后出現皮疹,皮疹先從面頸部開始,在24小時蔓延到全身。皮疹初為稀疏的紅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類似麻疹。出疹第二天開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變成針尖樣紅點,如猩紅熱樣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內迅速消退,留下較淺色素沉著。在出疹期體溫不再上升,病兒常無疾病感覺,飲食嬉戲如常。
(三)傳染途徑
一般通過咳嗽、談話或噴嚏等傳播。
(四)預防措施
1.發現風疹學生,應立即隔離,隔離至出疹后5天。
2.風疹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避免與風疹病人接觸。
3.風疹病人臥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風,防止受涼后復感新邪,加重病情。發熱期間,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與油膩之物。
4.防止播搔破皮膚,引起感染。
五、春季傳染病預防之麻疹
(一)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癥、結膜炎癥、麻疹黏膜斑及皮膚斑丘疹為特征。 麻疹病毒屬副黏液病毒,體外抵抗力弱,對熱、紫外線和消毒劑均很敏感。在空氣飛沫中保持傳染性不超過2小時,但耐寒冷和干燥,在零攝氏度可保持約1個月。
(二)臨床癥狀
發熱3日左右后出疹,出疹時全身中毒癥狀加重,體溫更高,達40攝氏度左右。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或煩躁不安,可有譫妄,嬰幼兒常有驚厥??人约又?,畏光,面部浮腫。出疹時,一般是從耳后發際開始,漸及前額、面、頸、軀干及四肢,第三天達手掌及足底。皮疹是淡紅色斑丘疹,呈充血性,壓之退色;疹間皮膚正常;嚴重時皮疹可融合成片,呈暗紅色。
(三)傳染途徑
病人是麻疹唯一的傳染源,傳染性極強。潛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內均有傳染性,傳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結合膜分泌物中含有麻疹病毒。主要是由飛沫經呼吸道傳播。
(四)預防措施
1.接種麻疹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手段。
2.盡量避免去人口擁擠、空氣流通較差的公共場所,如醫院、商場、車站、超市、影劇院等,減少感染麻疹的機會。
3.要多曬被褥、衣物,人常曬太陽;平時多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合理飲食,鍛煉身體,以增強抵抗力
4.若不慎與麻疹患者密切接觸,應及早進行麻疹疫苗應急接種,減少發病機會,一旦發生發燒、咳嗽癥狀,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5.患了麻疹要及早就診,及早隔離,及早治療,避免耽誤病情。
六、春季傳染病預防之水痘
(一)什么是水痘
長水痘俗稱“出水珠”,水痘是一種傳染性的疾病,它的病原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當人體第一次被這種病毒感染而發病時,造成的疾病就是水痘。有少數人在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病發水痘而且痊愈之后,一旦身體抵抗力明顯降低時,這些潛伏的病毒就會重新活化并引發疾病,這個再發的疾病就是帶狀皰疹,俗稱“飛蛇”。
(二)臨床癥狀
成人水痘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周身不適等血毒癥狀比兒童水痘更嚴重,年齡越大傷及內臟越嚴重得趕緊去醫院應用抗病毒治療大約8到10天痊愈
(三)傳染途徑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經飛沫或直接接觸皰液而傳染
(四)預防措施
1.保持室內通風、空氣新鮮,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潔消毒,講究衛生。
2.當周圍有人得了水痘時,切不可封閉門窗,給病毒增加傳播機會;
3.不與水痘病人共用毛巾、手帕及飲食用具等。
七、春季傳染病預防之腮腺炎
(一)什么是腮腺炎
每年冬末春初總有一種傳染病在幼兒園和小學校園內流行,患兒會出現發熱和耳下部腫大,這就是由一種濾過性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俗"大嘴吧"或"痄腮",醫學上稱之為流行性腮腺炎,簡稱腮腺炎。
(二)臨床癥狀
腮腺炎起病初期有發燒、頭痛、食欲減退及全身不適等癥狀,1~2天后出現一側或兩側腮腺腫大。腮腺腫大的特點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四周擴大。耳垂下部腫脹最明顯,2~3天內達到高峰,嚴重者頜下、頸側及面頰部的軟組織以至臉面變形。腫脹皮膚發亮,皮膚不紅,表面灼熱,邊緣不太清楚,摸上去有一種預柔軟而飽滿的彈性感覺。觸摸時感覺疼痛,張口及咀嚼困難,吃酸性食物時疼痛加劇,附近的頜下腺及淋巴結也可波及而腫大,4~5天腮腺腫脹逐漸消退,10~14天恢復健康。14歲的左右的孩子癥狀重者可并發睪丸炎。
(三)傳染途徑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存在于病人唾液中,病毒通過空氣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染,患病后可終生免疫。
(四)預防措施
1.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隔離治療,隔離時間從腮腺出現腫痛前三天至腮腺完全消腫止。
2.在春季傳染病流行季節,不要到人群多的地方去,更不要到腮腺炎病學生宿舍。
3.對接觸過腮腺病人的學生要密切觀察,口服板藍根沖劑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4.春季腮腺炎容易在學校流行,對學生較密的場所可用食醋熏蒸或每天打開窗戶讓空氣對流半小時。
八、春季傳染病預防之猩紅熱
(一)什么是猩紅熱
西醫學認為,猩紅熱的主要病原體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圍組織引起炎性和化膿性變化,并進入血循環,引起敗血癥,致熱毒素引起發熱和皮疹。少數可見病毒性心肌炎、腎小球等病變。
中醫學認為,本病系痧毒疫癘之邪從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熱、化火?;馃嶂景l散,犯衛、人營、傷陰,從而形成邪侵肺衛,毒在氣營,疹后傷陰三個病理階段,若痧毒內陷,或余毒未盡,又可導致痧毒內陷心肝之變證。
(二)臨床癥狀
1.普通型
潛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長7天。起病急驟,發熱,體溫一般38℃~39℃,重者可達40℃以上,嬰幼兒起病時可能產生驚厥或譫妄?;颊呷聿贿m,咽喉疼痛明顯,會影響到食欲。咽喉及扁桃體顯著充血,亦可見膿性分泌物。舌頭紅,乳頭紅腫如草莓,稱楊梅舌。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有觸痛。皮疹于24小時左右迅速出現,最初見于腋下、頸部與腹股溝,1日內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為彌漫著針尖大小的猩紅色小丘疹,觸之如粗砂紙樣,或人寒冷時的雞皮樣疹。疹間皮膚潮紅,用手壓可暫時轉白。面頰部潮紅無皮疹,而口周圍皮膚蒼白,稱口周蒼白圈。皮膚皺折處,如腋窩、肘、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色深紅,其間有針尖大小之出血點,形成深紅色“帕氏征”??谇火つひ嗫梢婐つふ?,充血或出血點。病程第1周末開始脫屑,是猩紅熱特征性癥狀之一,首見于面部,次及軀干,然后到達肢體與手足掌。面部脫屑,軀干和手足大片脫皮,呈手套、襪套狀。脫屑程度與皮疹輕重有關,一般2~4周脫凈,不留色素沉著。
2.其他類型
(1)輕型 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癥狀,往往至出現典型的皮膚脫屑時,才取得回顧性的診斷。患者可有低熱1~2天或不發熱,皮疹隱約可見,出疹期很短,無楊梅舌。發病后1~3周皮膚脫屑或脫皮。
(2)中毒型 起病急驟,體溫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癥狀明顯,頭痛、驚厥、嘔吐、為常見癥狀。咽扁桃體炎癥嚴重。有明顯紅斑疹。如合并膿毒癥狀,甚至發生休克,危險性很高。
(3)外科型 鏈球菌經皮膚或黏膜傷口感染時,可有局部急性化膿性病變,皮疹從創口開始,再發展到其他部位皮膚。無咽炎和楊梅舌。
(三)預防措施
1.管理傳染源 病人及帶菌者隔離6~7天。有人主張用青霉素治療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試子培養陰轉,屆時即可出院。當學校發現病人后,應予檢疫至最后一個病人發病滿1周為止。
2.切斷傳播途徑 流行期間,學生應避免到公共場所,住房應注意通風。對可疑猩紅熱、咽峽炎患者及帶菌者,都應給予隔離治療。
3.保護易感者 對宿舍、教師、食堂等有必要的集體活動場所,可酌情采用藥物預防。如用芐星青霉素(Penicillin g Benzathine),兒童60~90萬μ,成人120萬μ,可保護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
九、春季傳染病預防之結核病
(一)什么是結核病
結核病就是一般俗稱的肺癆,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侵犯的部位以肺部最多,約占百分之九十,但人體的其它器官如腦膜、淋巴腺、骨骼、腸、生殖器等都可能得結核病。結核病是一種慢性病,感染后并不一定會發病,即使發病也不會立即有癥狀,通常是隔了幾個月、幾年、甚至于幾十年后才發病,不治療的話會愈來愈嚴重,也會傳染給別人尤其是親密接觸的家人。
結核桿菌主要以空氣為傳染媒介,也就是所謂的飛沫傳染,當傳染性肺結核病人咳嗽或打噴嚏時,含有結核菌的痰液變成飛沫散布到空氣中,正常人吸入后,結核菌便有機會在肺部繁殖,使肺部受到感染。常常和具有傳染性的肺結核病人密切接觸,最容易受到傳染。
(二)臨床癥狀
早期肺結核幾乎沒有任何癥狀,也不會不舒服,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真正有癥狀出現,如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咳嗽、吐痰、盜汗、甚至咳血等時,大多已經是中度或重度肺結核了。
(三)預防措施
得了肺結核病不用慌張,可以到全省慢性病防治機構找專門治療肺結核病的醫生。如果是第一次發現,只要遵照醫師的囑咐,不間斷的接受6個月正確有效的藥物治療,就能痊愈。并沒有任何藥物可在短期內完全治好肺結核病,不要輕信秘方或特效藥,以免延誤病情。
因為結核桿菌是一種很難纏的細菌,所以肺結核藥難免會有一些輕微的副作用,但初次治療所使用的藥物,副作用其實很輕微,所以不要因為有副作用就不吃藥,如果第一次感染沒完全治好,等結核桿菌產生抗藥性再治療那才真的麻煩呢!
- 上一篇:關于文明晾曬的倡議書
- 下一篇:關于課堂關閉手機的倡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