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組織召開2024年“數智時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
發布日期:2024-05-23
本網訊(通訊員:李平)為進一步探討數智時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改革實踐和教育創新,5 月15 日下午,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了2024 年“數智時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安徽新華學院副校長戴昕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出席會議的有安徽大學博士生導師、藝術學院藝術研究所所長、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非遺傳承與應用中心研究員程波濤教授,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方向負責人、安徽新華學院藝術學院院長江河教授、執行院長許存福教授和副院長劉剛教授,外國語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范東生教授,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方習文教授,參加會議的還有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方向校內外專兼職研究員、我校藝術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和外國語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的師生代表。會議開幕式由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瑞平教授主持。
劉瑞平首先介紹了各位來賓,并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他介紹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的歷史沿革和根本任務,并指出素質教育研究中心一系列工作的開展,離不開中心各屆專兼職研究員的大力支持,他依據《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新華學院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聘任與管理辦法》,介紹了專兼職研究員的聘任條件、工作要求、職責義務等。
江河宣讀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方向新一屆兼職研究員聘任文件。
戴昕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方向新一屆兼職研究員頒發了聘書。
戴昕作重要講話。他首先對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工作的各位領導、專家和兼職研究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向中心人文方向新一屆兼職研究員表示祝賀。他強調,“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高校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數智時代,必須將信息化建設深度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戴校長高屋建瓴,指出傳統的人文素質教育應與數智時代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質量與效率的整體躍升,引領教育事業發展走向更高質量和更高水平。戴校長肯定了素質中心近年來的工作,并表示要在政策上適當傾斜,鼓勵專兼職研究員潛心研究,產出更高質量高級別的成果和獎項。
會議第二階段為學術研討環節,由江河主持。江河首先闡明了本次會議的主題,介紹了學術研討環節具體議程。
程波濤的報告題目為《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轉化路徑》。程教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包括非遺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應遵循的原則、何謂傳承與創新四個方面,全面、精準地總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闡釋了何謂非遺以及如何保護與轉化非遺,非遺的傳承與創新的關系等,內容豐富,觀點鮮明,對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指導意義。
江河作了題為《數字技術與大學生美育結合的現實性與可行性》的報告。江教授從當代數字技術引發社會變革的現實趨勢、以數字技術支撐的數字化基本特征、數字技術推進教育改革的現實狀態、大學生對數字技術的敏感為數字美育提供可能四個方面闡述論題,從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給人們生產生活、文化交流帶來的影響到數字技術推進教育改革的現實狀態,論述了數字時代、數字技術將以勢不可擋推動傳統高等教育深層變革,最后指出大學生對數字技術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和參與性,及時給予全新的數字美育“引導”,將數字技術與大學生美育進行創新性結合,既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又能夠給大學生以喜聞樂見的現代化的美育熏陶。
錢娟作了題為《科技賦能:數智時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實踐探索》的報告。報告從困境、意義、突破、建議四個方面對數智時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提出思考并給出建設性意見。
黃德昕、王曉俊、江靜、王汀、朱蕾、趙智芳、孫珂、汪婧八位教師分別作了題為《建設數字化校園美育環境》《組織多維數字化校園大學生美育活動》《動畫藝術與數字化大學生美育結合的實踐》《雨課堂數字平臺與大學生美育結合》《對大學生美育的深度理解》(性情上)《致遠星途,高校素質教育的人文關懷之感》《運用數字技術輔助藝術鑒賞與創作》《網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美育結合》的主題發言,他們結合教學實踐,結合生動的范例與實操,結合自身的理解與感悟,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系統性、創建性的構想,對于建設數字化校園美育環境、提升大學生數字審美、文化傳播及數智化綜合學習與實踐能力等,均具有積極的現實與長遠意義。
整場報告觀點鮮明、視野開闊、解析獨到、案例可依,理論與實踐并重,充分顯示本場學術報告具有高度、廣度與深度,使我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邁向數智時代的步伐更加堅實,對師生數智化思維形成及人文素質教育拓展給予積極的學術啟示。
本次學術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將進一步推進我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在數智時代緊跟時代步伐,開拓創新,將對我校申報碩士點,建設地方高水平大學起到積極助力與支撐作用。
會后,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審核:劉瑞平 編輯:李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