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校園記者成為“被采訪對象”?“國獎”獲得者敖雨萱:做孜孜以求的“趕路人”
發布日期:2024-04-09
本網訊(通訊員:融媒體工作室/王娟 承琦 攝影:融媒體工作室/宋笑笑 指導老師:王亞君)她曾經是以采訪者的身份入場,這一次因榮獲國家獎學金作為被采訪對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這樣的她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呢?再次見到敖雨萱,一身簡單的衛衣外套襯得人恬靜溫柔,一雙像小鹿一樣閃亮亮的眼睛望著我們,清澈明亮卻又充滿著堅毅。
大學雖才過去三年,但她早已將許多校獎、國獎收入囊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她,在擔任融媒體工作室新聞采編部部長時,也一直力求保持高專業度。在“多支線”發展的同時,她也能把每件事做到極致……
“超能女戰士”的能量世界
常年坐前排,上課“滿勤”的她,把每次作業匯報當做是一次演講機會、一種自我分享,結合三年的學習經歷,敖雨萱說起了她的心路歷程:“我第一次在臺上發言有些怯場,甚至有過惹人哄笑的經歷,但無關緊要,人生就是要敢于嘗試、敢于挑戰自我。”她希望每位同學都能有勇氣站上講臺去展示自我,將腦中所思、心中所想表達出來,讓課堂氛圍“活”起來,在自由交流討論中產生觀點和思維的碰撞。
敖雨萱對學習負責任的態度也充分體現在學生工作上。去年生日當晚,正和朋友一起慶祝卻接到需要修改微信公眾號內容的通知,“因為宣傳工作需要非常及時,我沒有想太多,只想著這件事必須馬上去做。”事發緊急,場地有限,為及時完成任務,她竟坐在路邊的長凳上打開電腦直接開始“碼字”,全然忘記此時還在人來人往吵吵鬧鬧的街上。
在擔任輔導員助理期間,敖雨萱有時需要幫助處理一些繁雜的事宜。在她的印象中,整理國家勵志獎學金申請表就是其中一項,表格在格式上易出錯,“我會一份一份認真檢查,那段時間我的QQ上經常會出現很多的‘小紅點’。”面對如此多的“壓力”,她總是在能力范圍內及時地耐心回復。“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做好工作里的每一件事。”這也是她在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表彰大會上,作為優秀代表發言時提到的一句話。
“允許一切發生”
“允許一切發生。”是這次訪談中敖雨萱提到很多次的話。想起去年開學前,她接到老師安排的校園采訪任務需要提前返校。可連續的臺風天氣好像捉弄她似的,不斷延誤的火車讓返校的時間線越拉越長。心里裝著任務的她,實在不愿再等第二天的列車。于是在附近酒店稍作休息后,便拎著行李踏上夜晚返校的歸途。直到第二天的清晨6點她才匆忙趕往學校,一到學校就奔赴開學迎新報道的現場。
回憶起那天晚上,她印象深刻的是遇見一位騎摩托車的老奶奶,愿意捎她去酒店。她坐在后座上,正因為一路波折嘆氣時,奶奶說:“不要嘆氣啊,丫頭,生活要向前看。”“好事和壞事從來沒有明確的定義,每件事發生都是一段特別的經歷。凡是經歷的,都是你成長的一部分。”敖雨萱的話語里全是淡然。
堅凈在心的知與行
“逛博物館仿佛與數千年文物有一種心靈上的交流。”敖雨萱對于傳統文化,有種“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喜愛與執著。“每當我看見書本上的知識就在眼前伸手可觸的地方,深深感受到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意義,我想這就是所謂‘知行合一’吧!”參觀各地博物館時,她為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而深感無力,而這份心底的熱愛早已萌芽并不斷生長。從大一到大三,隨著專業學習的不斷深入,促使她想要捍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越來越堅定。
一覽她的學習經歷,總是離不開和文字打交道。喜歡閱讀和寫作的她“在文字中能找到另一個自我”。問及畢業以后會不會繼續從事專業相關的事時,她的回答是肯定的,“我想讓文字在這個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也可以發揮顯著的力量,真正做到‘博學于文,堅凈在心’。”
以“趕路人”的姿態繼續努力
談起這一次作為采訪對象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她謙虛地說:“以前采訪別人有想象過自己被采訪時的情景,當這一天真的來臨,感到有些誠惶誠恐,覺得自己還需要以‘趕路人’的姿態繼續努力。”
還有不足半年時間她就要搭上大學的“最后一列車”。“我會繼續趕路。”未來,她也將繼續秉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在學習中走向社會,在社會的磨煉中繼續學習。“當然,我在埋頭趕路的同時,也會多抬頭看看周圍的人。每個人身上都有我應該學習的地方,補短板、強弱項。一起向前趕路,共赴似錦前程。”
(審核:楊磊 編輯:王亞君)